喬珊官方網站

    一生的琴缘 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乐大师专辑”系列制品 评述:《管平湖》

  •    本辑于1995年编完并正式出版。据我所知,它应该是现代琴史上第一本大容量的个人演奏专集。此前,中国唱片公司出版过一套八张的《古琴大全》,但那是数十人的合集;也出版过某些个人的盒带或CD,但仅为一张并只附简单的文字介绍。在龙音制作的这套大师系列中,它属于公司成立前就酝酿并在成立之际就首先推出的一套琴乐专辑。这既说明制作者对它的重视,又反映出管平湖先生在20世纪琴乐界的特殊地位。
       全套共收管先生于1950—1960年代十余年间演、录的《流水》、《长清》、《鸥鹭忘机》、《良宵引》、《龙翔操》、《乌夜啼》、《春晓吟》、《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风雷引》、《获麟》、《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大胡笳》《离骚》、《欸乃》等十七首琴曲。另有一本122页的专册。册中有本辑主编、管先生的高徒王迪老师的序言:《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艺术生涯》和管先生遗作《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等二文,并有书画大师吴作人先生的扉页题签和数十幅珍贵的照片及琴谱、琴学书影。全套CD设计考究,庄重典雅,集听赏与收藏价值于一身,堪称当今音像之佳品。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今天的一百余年,是中国琴乐、琴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期间,前有黄勉之(1853--1919)、杨宗稷(1865--1933)二位前辈琴家的继往开来,后有查阜西、管平湖、浦雪斋、沈草农、吴景略、姚丙炎诸家的发扬蹈厉,最终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酿成古琴艺术的一个新高峰。个人以为,这一新高峰主要体现在:明清以来所刻印的百余种琴谱、琴书获得了一次全面系统梳理整合的机会,完成了《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等大型琴学文献的编纂出版;20多个大城市的上百位琴家的琴乐演奏被及时录制保存;挖掘、整理优秀琴曲如《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的打谱、研究工作蔚然成风并卓有成效;京、沪、浙、穗、成渝等都会的民间琴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雅集展演,与此同时,各音乐院校纷纷开设古琴专业,琴乐的民间传承和专业传承遂形成良性互动等。
       所有上述这一高峰期留下的业绩,都同样包含了管平湖这位杰出现代琴家所作的历史贡献。概括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他精湛绝妙的演奏,使现代琴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被琴界推崇为一种艺术典范。千百年来,有关优秀琴家的高超技艺,多见诸于文字描述。人们真正感受到琴乐的出神入化,是1950年代听管平湖先生等琴家录制的唱片或在舞台上演奏才有的事。特别是他最早灌制的《流水》和《广陵散》,一向为时人所重。也正由于此,当美国“航行者”卫星决定于1977年8月20日升天之际将27首代表人类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乐曲向太空“播放”时,中国有关方面毫无疑义地选择了管先生演奏的《流水》。在管先生“心指合一”的操缦之下,这首有两千余年传承历史的《流水》,器、乐、人三位一体,无懈可击。这样的音乐境界,同样出现在他演奏的很多乐曲中。所以,琴界认为,他的琴乐风格是:“节奏谨严而雄健潇洒,含蓄蕴藉而情趣深远。”(王迪:专辑前言)而这一演奏个性的形成,则源自半个多世纪的勤操苦炼。早在孩提时代,管先生就受家学影响而作画弹琴。稍长,即先后拜于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和川派秦鹤鸣门下。三个著名古琴流派的熏染成为他日后把握阐释众多曲目取之不竭的源泉。而广泛汲取民间音乐养分、上下求索,不断创新,则是他自成一格,确立自我音乐个性的根本原因。于此,中国现代琴史上一个独以姓氏命名的琴派—“管派”,便随之而生。该派既集近代长江上、中、下游三个代表性琴派之所长,又突显出一位与古琴有终生之缘的琴人的高洁个性。
       二、确立管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崇高地位的另一业绩,是他对一系列传统琴曲的不间断的发掘、整理和磨研。中国近现代琴家从杨宗稷先生开始,就把发掘整理古曲视为终生的使命。所以,杨先生自己不但自己撰写了四十三卷的《琴学丛书》,而且亲自将流入日本的《碣石调幽兰》文字谱译为减字谱。管先生遵从师训,从1930年代起至1967年辞世,也一直未停止过发掘和“打谱”工作。他曾说:“在传世的将近三千首的古琴曲谱中(包括不同版本的曲子),只有七十多首能为现在全国琴人所演奏。这样看来,发掘古谱确是目前古琴界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而打谱又是古谱发掘中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打谱是要通过长期劳动,才能使书面上没有标明拍子的古谱变成声音。它的劳动程度,不亚于创作。”(引自《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琴家,管先生对现代琴学的历史使命怀有这样强烈的自觉,又对“打谱”的价值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今天读来,仍有一股振聋发聩的感人力量。而且,他“言必行,行必果”,不倦不怠,持之以恒。在本集收载的十七首乐曲中,共有《长清》、《鸥鹭忘机》、《龙翔操》、《春晓吟》、《白雪》、《广陵散》、《获麟》、《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大胡笳》《离骚》、《欸乃》等十二首出自他的打谱。尤为重要的是,他所打的谱,全部受到琴家们的肯定和喜爱,至今仍在广泛传习。而自1963年起坚持到2001年的四次全国性的“打谱会”,也恐怕与他和一些老琴家当年的奔走呼号有密切关系。
       三、在琴乐的传承方面,管平湖先生也有他的历史功劳。早在民国初年他就参加了杨宗稷先生在北京组织的“九嶷琴社”,承担起在现代环境中接续中国古老琴乐“流脉”的任务。1938年,他与部分琴家自组“风声琴社”,借以推展琴乐。尽管后来因战乱等原因而停止活动,但他仍将琴友请到自己家,交流琴艺。成为一个战争年代有其实而无其名的“琴社”;1947年,他与张伯驹、溥雪斋、王世襄等再组“北平琴学社”,遂成为北方琴乐的重镇;1954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正式成立,一般人曾为它是一个新建的琴会。现在看来,它可以视作“北平琴学社”的自然延续。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管先生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琴学组织中,发挥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与此同时,他先后收过郑珉中、袁荃猷、沈幼、王迪、许健等一大批弟子,为琴乐的脉传不断,尽了自己的一份历史责任。
       四、最后,还一个不可以忽视的方面是,管先生在琴学领域所留下的珍贵遗产。其一,他通过发掘《幽兰》和《广陵散》二曲的实际体会而引发出的有关减字谱时代问题的研究,很值得我们重视。他认为,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古琴谱,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字谱阶段、明代以前的早期减字谱阶段和明代以后的晚期减字谱阶段。第一阶段以《幽兰》为代表;第二阶段以《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为代表;第三阶段以《自远堂琴谱》中的《潇湘水云》为代表。三者由文字到特定符号,再通过“符号的含义和弹奏的技巧”发生了变异,清晰地标示出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至今还在使用的乐谱的演进脉络。他的这种归纳,对后人研究琴谱乃至中国古谱史具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其二,他撰写了琴学专著《古指法考》。我们都知道,乐器指法是乐器技术系统的主要内容。历代琴家在指法运用方面留下极为丰富的著述。为此,查阜西先生在六十年代曾组织琴人编撰过一本大型的琴学文献--《存见古琴指法辑览》。管先生的《古指法考》,则以自己数十年的操缦经验,对古代琴谱中的指法,逐一细加考订举证,为后学挖掘古琴音乐遗产,整理出更多的曲目而提供方便。
    通观以上诸点,归根结底,我认为管平湖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在琴乐演奏和琴曲的发掘方面。由于他“转益多师”,博取众长,更由于他勤于探索,独辟蹊径,所以使自己的演奏技艺独立于众多琴家之上,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因此而与近现代琴史上另一位宗师、在琴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查阜西先生并肩而立。两位大师一位专注于琴乐之精微,一位献身于琴学之贯通。近现代琴史有此二老,是琴界的一大幸事。熟悉中国音乐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千年的琴史就是这件乐器与历代文人雅士相随相伴的历史。但一个琴人如何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学习、弹奏、打谱、研究,时时以琴为伴,事事为琴而行,将自己的生命与琴融为一体,而不为名利俗事所惑,我们以往只从文献记载中有过朦胧的印象,管、查二老则以他们的言行为此作出最生动的注脚。
    就在笔者准备写这篇短文时,传来了我国古琴获准入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文化代表作”名录的好消息。对于海内外每一位琴人、每一个关心现代琴学命运的人来说,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和兴奋,而是为一种积蕴甚为深厚的古老音乐获得全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承认而发自心底的慰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首先要以此告慰我们的祖先以及包括管平湖先生在内的那些长眠于地下的20世纪的琴家,我们一定会像他们那样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为琴乐、琴学的发掘、整理、保存作更多更有益的事情。为此,我觉得在琴界应该特别提倡五、六十年代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汪孟舒、吴景略等琴学大师之间不计名份、精诚合作、共建伟业的精神。尤其是他们已经奠定基础或作好设计的琴学项目,例如《历代琴人传》、《存见指法辑览》以及还没有出版齐备的《琴曲集成》等,应责无旁贷、精心尽力地早日完成。对于管先生等人一生都致力不怠的“打谱”工作,既要全面推进、持之以恒,又要严肃谨慎,不可随意而为,更不可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须知,“小曲三月,大曲三年”,不仅是前贤的经验,也是一种告诫。我们应该像管先生那样,为了一个指法,竟可以彻夜不眠,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王迪:专辑前言)
    我坚信,管先生留给今人的精神财富,将在我们今后为保存琴乐遗产的漫长岁月里,发挥它越来越大的作用。祝愿21世纪的中国琴乐、琴学取得比20世纪更加宏伟的业绩。
                           
    乔  建  中
    2003年12月31日
古琴1 古琴2 古琴3 古琴4 古琴5 古琴6 古琴7 古琴8

首页 | 乔珊古琴艺术中心| 琴馆环境 | 琴馆教学 | 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2 喬珊官方网站 地址:乔珊古琴艺术中心 E-mail:guqin_sh@163.com

沪ICP备11025731号-1

技术支持:上海飞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