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
琴逢仙客存千古
风递韵音下九霄——京城文化界纪念管平湖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追记
自古高人旷士寄情天地,同怀逸兴,每每共结雅集,或登高揽胜,或优游涧谷,或聚于空庭闲阁。观景、赏心、焚香、抚琴、赋诗、品茗,人间美事一时皆备,务须尽兴而返。梁苑、邺下之游,诗文长在;金谷、兰亭之集,余晖尚存。古人清怀壮思,总教人追慕不已。
千年文脉不断,传衍至今,必有回响。二零一七年六月九日北京君馨阁“十琴存古”雅集,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立平、书法家启骧等先生发起组织,中央文史馆、文联、佛学院、北京画院等一众先生纷纷响应赴会,亦有琴界、收藏界专家人士到场,盛况空前。十床老琴分别为五宋一元四明,蒙藏琴人千里相借,齐聚一堂,共发清音。雅集亦有纪念管平湖一百二十周年诞辰之意,特请到管先生再传弟子乔珊女士抚弦吟奏,声合疏竹,韵入空桑,满座为之沉醉。王立平先生陈词感慨,名人、名琴、名家、名曲,实为百年难遇的一大文化盛事。
王立平先生致辞雅集会场的布置经过一番考究,西周青铜鼎、汉代博山炉都被请了出来,摆设的位置与方式参考了宋徽宗的《听琴图》,台后悬挂的四幅画作也是拣选出来的清人真迹。充满历史感与文人雅致的空间设计为与会者提供了上佳的的审美环境。
雅集舞台布置管平湖的演奏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一声一声必将长久地打动世人。我曾有幸多次面对面聆听乔珊老师的琴音,气足神完,有管先生的风骨。不过,此次会上她的演绎依然令我有别样的感触。若说管先生的琴如孤峰寒松,万仞清籁,则乔女士的琴如天风鸣凰,低吟婉转,声情并茂,曲调虽近,而别有韵味。
乔珊师承管平湖的弟子王迪女士,后者在抢救、发掘、整理琴学资料方面,有巨大的功绩,尤其在琴歌领域,取得了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成果。乔珊在雅集上的琴歌吟唱《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关山月》、《钗头凤》(王迪作曲)、《阳关三叠》等,弦歌相融,以诗意斐然的唱词化入悠远隽永的音乐意境,极有古代儒士“诗三百皆弦歌之”的风范,可谓一唱三叹息,曲终韵尽意不足。或许就是由于钻研琴歌,乔珊的琴风在得管平湖正传之外,又具有了个人面貌,与管的清壮高古相比更具人情味,绵绵密密,情意方殷,有一种不知不觉绊人心肠的魅力。
乔珊女士古琴演奏
根据乔珊及其他见过王迪的前辈口述,王迪在师从管平湖习琴时,管格外重视板拍,教琴时要求学生吟猱节奏分毫不差。而王迪在教乔珊时也是如此,乔珊弹着琴,王迪就在一边打着拍子,差了一拍半拍都会指正。而我在参与乔珊授课时,也亲见她一边与学生们合弹,一边用脚点地记着拍子,吟猱的次数长短,少息停顿的留白,都纹丝不乱,管氏遗风,在此可见端倪。古来琴艺传承凭借的是口传心授,在初学阶段,节奏旋律能与老师保持一致,就算是先做到了“形似”,若要更进一步达到“神似”,则非得自己参悟体会不可。乔珊在听学生演奏之后,每每强调教学与演奏之间的差别,教学需要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个人演奏时若还像刻意打拍子似的一顿一顿,那就不是好音乐。每演奏一曲都需要用心体会琴曲旨趣,如良宵引,则须有清风朗月之意,音节舒畅,如行云流水,既存法度又不失艺术发挥的自由烂漫。若仍带着教学时数拍子的习惯,则流于板滞,算食而不化了。
古人常道,“法无定法”,“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放到古琴艺术当中来看是再贴切不过的。古琴的传统记谱方式只记指法、弦序和徽位,本就不标明节奏、速度,这就体现出一种在有法无法之间自由取舍而游刃有余的美学。九嶷派创始人杨时百意欲一改古琴记谱散漫分歧的状况,将吟猱的次数与幅度逐一注明,但是这种硬性规定的做法在当时就并不能使人信服,人为造作的方式又有违艺术“发于天然”的宗旨。管平湖就对他老师所规定的弹法有所保留,并未完全遵照,因此听他的琴曲,总能感受到一种奇音妙趣,耐人寻味。思考管平湖、王迪、乔珊这一脉相承的授琴理念,令人联想到中国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教学如临摹,演奏如创作。临帖时务求形似乃至神似,创作时则以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不着一法却笔笔有出处。自然界“山无常势,水无常形”,王羲之大笔挥洒“不主故常”,心无拘碍,则指下风起云从,变幻莫测。
中国艺术的灵感来源与取法渠道,基本可以归纳为三:古人、心灵、造化。古人定规制,心灵出妙悟,造化传神韵,一个高明的艺术家均离不开三者的滋养。由于中国人的思维,人本属宇宙天地的一部分,所以造化一词就同时涵盖了人的行动。以书法的经典案例来论,李斯论用笔如“鹰望鹏逝”,张旭说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另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书艺大进,怀素得之于“夏云多奇峰”、“坼壁之路”,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悟草书笔法之妙。以古琴来论,则巍巍高山、洋洋流水、阳春白雪、幽兰梅花,莫不是直取造化之象。乌夜啼、雉朝飞,取自飞鸟出林、鸣啭回旋之态,渔歌、欸乃,则有渔人高歌或纤夫号子的旋律。嵇康在《琴赋》中大量铺陈造化之奇,陈康士亦悟于“清风秋夜,雪月松轩”。天地造化的灵秀,人间万物的和畅,都是艺术家们取而无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管平湖师承多位明师,在数十年操缦生涯中,以自己的慧心妙悟化规矩为天然,形成鲜明的演奏风格,孤心绝诣,可谓“啸虎身中取胆,龙吟顶上夺珠”,真正深入通达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真髓。
明·杜堇《梅下横琴图》古琴寄托着中国人最美好的审美想象。古人在给爱琴取名时,往往会用雅致的自然意象来形容琴音,如春雷、飞泉、猿啸青萝,有时甚至觉得人间物象已无法表达天籁之音了,就会动用更为丰富的审美想象,如九霄环佩、云表龙璈,仿佛琴音玲珑,如天仙仪仗,鸣玉铮琮,远超凡尘,似有“风递韵音下九霄”之意。
“十琴存古”雅集所用之老琴,有琴名的分别是“落花流水”、“寄意”、“怀古”、“飞鸣吟”、“云和”、“秋塘寒玉”、“锦江涛”七床,另有两床无名仲尼式琴及一床无名落霞式琴。宋琴“落花流水”堪称当晚主角,仲尼式造型优雅大方,髹漆极美,熠熠生辉,现场一睹一抚,令人赞叹不已,琴体遍布流水断,又间杂雨丝冰片,外形已有“落花流水”之美。此琴曾为清代文人陈介祺旧藏,后成为田翔千老先生心爱之物,两百年中均在琴人手上抚弄,养护得精光流溢,颇具文人气息。此琴担纲乔珊琴歌《关山月》、《胡笳十八拍》、《钗头凤》三曲的演奏,音色苍古透润,不愧为千年宝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雅集的主题“十琴存古”即来自于此琴底面上的铭文。
宋琴“落花流水”琴铭“十琴存古”
“十琴”(其中一床为王鹏“号钟”,当时“落花流水”在台上,不在图中)
雅集的主持人是文化学者陈逸墨先生,他应琴友之请于乔珊演出的间歇时一抚广陵名曲《樵歌》。他亲自挑选了“飞鸣吟”来演奏,音色沉雄浑厚,似有翔鸟归林、烟岚云岫之态,颇应曲意。陈逸墨本身是书画家,对中国古典美学了然于心,鼓琴时自然能神会曲意。广陵琴风雄健潇洒,樵歌通篇散板,跌宕振发,最适合文人写意挥洒。陈逸墨琴风如其书风画风,有元人逸气,一落指即满座生风,“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之豪迈飒爽,如在眼前。
广陵派一代宗师刘少椿最擅《樵歌》,而陈逸墨的演奏与之若即若离,存其神而不泥于形。中国各类艺术相通相映,陈逸墨从书法绘画的艺术实践中必有独特的心得体会,写入琴中,自然有一番神韵。刘少椿也兼善书法,手抄琴谱堪为减字谱楷则,近来看到他临张猛龙碑的书迹,纵横峭拔,如峻崖奇峰,气象万千。观其字,听其琴,想其为人,他在艺术中所寄托的情怀更令人有一种高山仰止、荡气回肠之感慨。十琴中的“怀古”就是刘少椿故物,曾为《五知斋琴谱》编者周鲁封旧藏,雅集上,乔珊取此琴演奏名曲《流水》,琴遇知音赏,也是一段佳话。
刘少椿临张猛龙碑局部陈逸墨先生现场主持
十琴存古,存十古琴,到场的十床老琴除两床因有煞音不便演出之外均在会上一一发声。乔珊用琴家徐元白亲修的仲尼式琴演奏脍炙人口的《葬花吟》,致敬在座的作曲人王立平。另外,乔珊特意请到当代斫琴大师王鹏手斫名琴“号钟”来演奏管氏打谱的全本《广陵散》,铿锵激越,摄人心魄,令人存想壮士一去、气贯长虹之大义凛然。以此新琴演奏大操压轴,显得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效。葬花与古曲同奏,号钟与十琴同台,是一出当代与古代的对话,可见,今人在传承优秀文化时,须有不让古人的气魄。
王立平先生最后致辞称,古琴遇到最好的时代。诚然,如今的科技可以存录琴音,不至于如古代那般雁过无痕,只能从诗词典籍中想象琴人绝艺。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崛起,中国的艺术、美学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赞同,中华民族重新凝聚在自身优秀传统之下,对古典文化的自豪感与日俱增。传承古人之学,抒发当代新声,正逢其时,正在我辈!
王立平先生现场发言
会后合影作者简介:屠音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本科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哲学系。
琴逢仙客存千古 风递韵音下九霄